據新華社電62年前,一位滿腔熱忱的19歲年輕人從江南來到東北,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祖國建設的大潮中。他常說,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跟著國家需求在走。他就是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汪爾康。
  腳步:緊跟國家需求
  1952年從滬江大學畢業後,為什麼汪爾康會放棄南方安適的生活,來到滿目瘡痍的東北?他回答道:“到最艱苦的地方去,我們不講條件,反倒覺得很有激情,因為這是‘國家需求’。”在那個火熱年代,汪爾康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扎了根。
  汪爾康最喜歡一句話:“乾一行,愛一行,鑽一行。”這些年來,汪爾康對於研究事業“鑽”得很深,率領團隊先後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脈衝極譜儀、“毛細管電泳/電化學發光檢測儀”(CE-ECL)等儀器,併發展出離子交換極譜、極譜自動分析器等裝置和方法,技術實力走在國際前沿。
  在汪爾康看來,做到這一切的動力,正是國家需求。1991年,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。儘管已是榮譽等身,儘管已是81歲高齡,但汪爾康並未“躺在功勞簿上睡覺”,依然在“973計劃”“863計劃”的一些研究課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“國家的需求在發展,我的研究也不能停下。”汪爾康說。
  奮鬥:為了國家需求
  1977年的一次出國參訪,讓汪爾康看到了我國科技發展與國外的巨大差距。他把生活補貼全部攢下來買了一臺計算器,這個當時國內罕見的物件成為汪爾康奮鬥的一個支點。
  汪爾康對科研事業執著的熱愛是出了名的。同時身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,汪爾康先後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和專題特邀報告百餘次,參與領導和主持國際學術會議40多次,先後被美國休斯敦大學等眾多知名高校聘為客座教授,不知疲倦地奮戰在國際學術前沿。他先後發表SCI論文764篇,引數達1.82萬多次,h指數達70,這樣的學術造詣在國際學術界也屬難得。
  汪爾康治學態度嚴謹,對於抄襲、剽竊和造假等行為深惡痛絕。作為《分析化學》雜誌的主編,他對編輯人員提出“認真、再認真,千萬不能搞錯”的嚴格要求,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。
  辦公室——圖書館——家,三點一線;五加二、白加黑,沒有休息日。不少人感嘆,汪先生這樣的忘我工作精神讓人看著心疼。
  莫道桑榆晚,為霞尚滿天。汪爾康常說:“時間是常數,作為一個科學家,必須保證科研時間在這個常數中占有最大的比重。”  (原標題:把國家需求作為奮鬥坐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25fnpp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